粮食综合生产增强、耕地质量得到提升——
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12月04日
■ 张海涛 段炳麒 田文晓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近日,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在全省11个市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山西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粮食综合生产增强,产业聚集效应显现,耕地质量得到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成效显著。
农田基础设施改善,粮食综合生产增强
近年来,山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2023年累计财政投入达224.45亿元。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2.86%,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改善。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等标准开展建设,逐步解决丘陵山区土地碎片化问题,使项目区耕地趋于集中连片,田间道路满足农业机械作业需求。建成后平原地区的高标准农田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100%,丘陵地区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20.87%,减少田间耕作成本5%-15%,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水、土、田、林、路等综合治理,山西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劳能排、机能行”的农田,提高了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自2020年以来,山西省粮食产量先后跨过1350万吨、1400万吨、1450万吨3个台阶,2023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478.1万吨,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粮食产能上发挥了“基本盘”“压舱石”的保障作用。
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在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经营的驱动下,山西省耕地流转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各地产业链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相互配套,释放农村富裕劳动力,显著提升项目区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底,山西省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较2019年增长78.37%,稳定服务小农户310万户。粮食托管面积占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67%,涉及全省承包户的60%。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粮食单产与建设前相比平均提高10%-20%左右,提升效果明显。
近年来,山西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了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还通过工程施工吸引劳动力,扩大了农民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为促进居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如长治市屯留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后,项目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平均增加400元左右;运城市芮城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旱地小麦亩产从140公斤增加到410公斤,项目区农户新增收入总计达147万元。
农田生态环境改善,耕地质量得到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化农田空间格局,理顺农田平面结构,改善农田利用方式,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的有效补充。通过推广农田灌排工程生态技术措施,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田林网的建设使得林网覆盖率明显提高,土壤理化性状得以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良种良法、节水灌溉的推广,减少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使用,项目区化肥使用总量和强度保持负增长态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率比2019年提高20%以上,亩均节水l1%-38%、节电27%-34%、节肥8%-23%、节药12%-21%,亩均可节约成本达35元。
调研结果显示,通过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山西省耕地质量从2020年的6.33等提高到2023年的6.10等。项目区耕地地力普遍提高0.5-1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年提高可达0.1-0.3/公斤,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以晋城市泽州县为例,项目实施后土壤有机质养分平均含量由23.60克/公斤提升至25.34克/公斤,土壤全氮平均含量由1.33克/公斤提升至1.41克/公斤,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由13.50毫克/公斤提升至14.26毫克/公斤,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由163.63毫克/公斤提升至172.57毫克/公斤,项目区耕地地力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