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入户开展单位清查工作。
■ 本报记者 魏琳
目前,江苏省常州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简称“五经普”)单位清查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每天,身着统一服装、佩戴统一证件的普查员“扫街道”“扫园区”“扫楼宇”,不知疲倦地穿梭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常州市经普办主任、常州市统计局局长吴煜的话说,“常州的‘地毯式’单位清查,要确保‘颗粒’都归仓”。
常州单位清查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级普查机构坚持“找全、查清、划准”,与有关部门通力配合,积极探索新路径、新举措,对税务活跃、有社保记录的重点单位和个体户一一清查到位,全面提升了清查工作质效。
为了做到“颗粒归仓”,常州市经普办利用税务部门的相关数据,对清查底册上的税务活跃单位进行了星级标注划分;还根据人社、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资料,了解清查底册上单位的社保缴纳、电商活动等情况,通过多种途径核实确认部分问题单位和存疑单位的存在状态。
“我们发挥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自身优势,重点核查了那些‘找不到’‘统不全’的行业内管理单位,还下力气清理了长期以来的‘空壳单位’和‘僵尸单位’。”常州市经普办副主任、常州调查局局长杨敏介绍说,这些情况与相关部门逐一核实后,大大提升了清查底册单位信息的准确度,为正式普查登记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根据部门提供的行政记录信息,我们还利用大数据分析、比对、汇总,整理出有可能属于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底册单位,供普查员清查单位时核实甄别。”常州市经普办副主任、常州市统计局副局长顾海峰补充说。
事实上,理清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对应关系,是历次经济普查中的难点。常州市经普办利用第三方数据补充底册单位信息,与“企查查”深入合作,通过购买服务获取全市所有多产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所属法人情况,并及时整理下发给普查员清查核实,有效地解决了这个普查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为提高普查工作效率、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常州市经普办开发了高效、便捷的行业产业查询微信小程序——“常小普”。
不仅如此,在单位清查工作中,为准确界定单位所在地,常州市经普办还创建了“清查单位区域调整”在线共享文档。常州所辖各市(区)如果在本地区“地毯式”清查中发现误被其他地区登记的单位,会通过在线文档登记标注清楚这些单位的实际所在地,这些情况反映再由常州市经普办每天统一甄别核实后及时进行调整——这种动态清零制度大大提高了清查工作效率。目前,这项创新的工作方法已在江苏省推广使用。
“要确保‘颗粒’都归仓”——这普普通通却又沉甸甸的几个字,彰显了常州各级普查机构在单位清查工作中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