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翔
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立足油茶资源,围绕油茶产业做文章,扎实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油茶产业已成为当地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科学规划
打造油茶示范基地
信阳积极对现有油茶种植的布局、优势和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培育发展油茶生产示范基地。近年来,新造油茶林24.79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22.21万亩,建成市级万亩三产融合产业化示范园14个、千亩油茶种植示范基地98个、100亩以上规模化种植基地1157个,积极推广先进适用造林技术,推进油茶基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引入机械化耕作和采收手段,以支持低效油茶林改造更新为重点,努力提高单产水平,提升原料供应能力,强化油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打造生态有机产品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117.44万亩,占河南全省油茶种植面积的96.26%,拥有省定点良种繁育基地9家、30亩以上的种植主体近2000个、规模加工企业10家、茶油注册商标品牌20个,茶油产量达1.34万吨,油茶产业综合产值达32.48亿元。
科技支撑
形成全产业链生产体系
信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引导企业、种植基地与专业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加强适宜本地油茶良种选育和关键配置技术研究,支持良种采穗圃建设,提高良种水平;开展精深加工、衍生产品研发等,促进油茶产业发展全链条的科技创新,实现循环发展和综合利用。组建了信阳农林学院大别山油茶学院等8个科研单位,完成油茶科研项目10项、科研成果3项、专利5项,改造新建科研平台6个、检测机构1家、中试基地1个,制定6个行业标准,开展油茶精炼加工和日化用品、医疗保健等技术研发,初步形成从育苗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
此外,信阳还加强对油茶育苗企业和茶油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和商品流通行政执法。加强品牌打造,“新县山油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商城茶油”获评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油茶”被评为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制定出台地方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产品质量送检、抽检、公示和责任追溯制度。加强茶油营养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提升茶油的市场知晓度。开辟市场销售“绿色通道”,将油茶产业打造成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的示范产业,不断提升“信阳油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融合发展
绿色富民效益不断彰显
信阳积极推进油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油茶高附加值产品,对油茶花、油茶叶、油茶壳、茶枯等展开综合利用进行深加工。支持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基地和园区发挥资源和规模优势,积极探索林+花、林+药、林+禽等林下生态种养模式,打造“景区化”产业基地和园区。支持开发油茶文化旅游,根据各地特色,开展油茶文化体验游、观花采摘生态游、森林康养游等,促进油茶与休闲、观赏、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各地积极打造油茶等木本油料和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节会品牌,结合体育赛事等活动推出生态旅游路线,延伸产业链,通过节会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信阳市大力推广“油茶+种养植”,近年来发展油茶林下种养殖33.45万亩,亩均增加收益1100元,带动11.2万户林农增收。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建成油茶主题公园6处,建成油茶景观小品58个,油茶生态廊道38公里,每年举办茶花节、采摘节等活动,实现由“卖好油”向“卖好游”转变,带活旅游、民宿、餐饮等行业发展,年收益达2.7亿元。以司马光油茶园为例,该园通过油茶种植、生产加工、生态旅游,实现年产值近亿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帮扶了609户1831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有的村民依托油茶搞农家乐,每年能挣3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捧起“翡翠碗”、吃上“生态饭”。